今年的6月15日晚間,20名印度士兵和人數不詳的中國士兵,在印度西北部拉達克的加萬谷發生嚴重肢體對抗後喪生。這是自1975年以來,在以實際控制線為代表、有爭議的中印邊界上首次傷亡。
邊界爭端分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部分。除了西段的拉達克,包括阿魯納恰爾邦在內的東段也存在著爭議,軍事紛爭並非僅局限於一個地區。
加萬谷事件和目前的緊張局勢很,可能為中印間的相對和平的時代畫上句號。
這種和平得到了一系列雙邊協議的保障,第一份協議於1993年簽署,最後一份實質性協議於2005年簽署,但幾乎在此同時,中國就開始挑戰協議條款。協議中規定,雙方將保障邊境地區定居人口的應有利益,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應嚴格尊重和遵守實際控制線,共同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印意識到與習對話愚蠢
此條款被視為中國不會繼續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佛教重鎮達旺提出要求,然而,多年來,解放軍越過實際控制線的次數,卻有增無減。
不過,自2012年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後,越界行為本身的性質發生了變化。2013年,在拉達克德普桑平原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中,解放軍部隊不僅越過實際控制線,而且搭起帳篷,拒絕移動數周,直到印方威脅取消中國總理李克強即將對印度的訪問。2017年中,又發生了一次長達70多天的大對峙,這次是中印和不丹3國交界的洞朗,當時中國解放軍在靠近印度邊境的爭議地區修路,印度軍隊代表不丹與解放軍出兵對峙,解放軍再一次被迫從具體的對抗地點撤退,但此後他們繼續在爭議地區建設基礎設施。
洞朗事件後,印度總理莫迪試圖在2018年和2019年與習近平舉行兩次「非正式峰會」,重新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不過,中國此前從未停止侵害印度利益的行動。2015年4月,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期間,宣布中巴經濟走廊將穿過巴基斯坦,佔領喀什米爾部分的印度領土。
中國還一直阻撓印度進入核供應國集團(NSG)、在聯合國制裁以巴基斯坦為基地的恐怖分子的企圖,以及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願望。同時,印度拒絕加入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引起了中國的憤怒,這很可能是北京敵視印度的重要原因。
在最近的一次衝突中,中國聲稱印度一直沿實際控制線建設實體基礎設施,他們被迫做出反應,但事實上,印度只是反制過去幾年中國建設基礎設施的行為。中國解放軍沿實際控制線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以及地形優勢,相比之下,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未趕上中國。
不過,至少在西段,印度的優勢勝過中國。可能是這個因素導致解放軍決定在印度有能力阻止中國前,盡可能多佔領印度的領土,以獲得戰術優勢或做為談判籌碼。
不過,印度陸軍很快了解情況,並開始行動。8月底,印軍佔領西段班公湖南岸的各個高地,也是目前爭議地區之一,似乎已經越過實際控制線,並在此過程中給解放軍一個驚喜。越來越明朗的是,中印關係已經進入了「新常態」,不僅止於雙方有爭議的邊界上,而是在關係的各個層面。
印度政府似乎終於意識到與習近平「非正式峰會」的愚蠢——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對印度和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有著根本性的對抗和消極態度,如果各國都不能確保面對中國不良行為有何後果,那麼僅僅與中共對話是不可能帶來結果的。
因此,4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印度政府宣布限制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加萬谷事件發生後,新德里的動作更加果斷,幾乎禁止了印度平台上所有源自中國的應用。
在外交政策和安全領域,新德里也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由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參與的「四邊倡議」。10月初,四國外長在日本東京會晤,強調維護印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這是向中國發出的明確訊號。而幾天前,印度和美國舉行了第三次2+2外長和國防部長對話,在對話中強調雙方的國家安全趨同。兩國還簽署了《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BECA),這也是兩國推動軍事深度合作的一部分。
提高與台官方交往頻率
新德里對印度媒體開始關注並熱議台灣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在台灣的國慶日還鼓勵這樣的討論。當然,這招致了中國駐新德里大使館對印度媒體的批評,印度似乎也準備提高其與台灣官方交往的頻率。
固然,中印雙邊關係不僅僅是邊界爭端,但印度也越來越清楚,中國不願意考慮合作的潛在利益。對北京來說,印度不願意承認中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並願意在國際法和良好行為問題上與美國站在一起,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似乎才是更重要的關鍵。
雖然中印之間發生全面衝突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在「新常態」下,兩國不僅會沿實際控制線增加軍事對抗,而且會在多邊論壇上加強地區競爭,並在一系列全球問題上產生分歧。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鄭嘉賓,‘不再忍讓——印中關係新常態’, 蘋果日報, 31 October 2020.